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中国闽西的一个小山村。1970年代,小山村仅有百户人家,清一色的两层土墙黛瓦土房。村民穿着厚实的蓝色或灰色棉布衣裤。小村子没有通电,用煤油灯照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在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平淡岁月里,我们上山采野果、砍木柴,下水捉鱼虾、洗浴子。课余时间小伙伴们自制玩具、结伙游戏。房前屋后时时爆出小伙伴们的开怀笑声,笑声里有我们的无穷乐趣。大人们茶余饭后闲谈村里的一些奇人轶事也揉进了我的童年记忆。

今后,我就一边回忆一边记录这些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童年记忆。

童年游戏

一、羊子咩咩

这是众儿童一起游戏。一人扮老虎,一人扮母羊,其余为小羊。先由扮母羊者为头带领众小孩排成一纵队,老虎坐一边。开始时,母羊带领众小羊边走念:“羊子咩咩,三更半夜”然后,母羊带领队伍向老虎喊:“伯公,门打开来”

老虎:“打开来做么个?”

母羊:“借镰子。”

老虎:“镰子拿来做么个啊?”

母羊:“倒竹子。”

老虎:“竹子倒来做么个?”

母羊:“做蒸笼。”

老虎:“蒸笼拿来做么个啊?”

母羊:“正饭食。”

老虎:“蒸哩饭有分涯食吗?”

母羊:“屙堆屎唔食!”

老虎被激怒,大吼冲出抢羊吃。母羊张开双臂护着后面的羊群。小羊紧紧牵着努力不被老虎抓到。老虎左右冲击,逐个捉走小羊,直到最后一只为止,游戏结束。              

二、斗霸   

据说这个游戏起始于解放初,渊源于当时的斗地主恶霸斗争。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游戏先在泥坪上挖若干个小坑(坑径略大于小皮球)。小坑一个接一个一字排开,用砖石挡住一字排坑周围,留一纵向缺口。游戏时,参加者从坑道缺口向10米开外逐一将小皮球溜进坑道,以确定每个小坑的坑主。然后,重新按序溜球,每次球落到哪个坑,该坑坑主即箭步上前迅速捡起皮球掷人(其余参加者迅速躲藏)。被掷中者即为“恶霸”,为下一轮的溜球手,不中则由刚才掷人者溜球,依次循环往复。            

    三、打科落(陀螺)

陀螺,上杭客家话叫“科落”,是我童年常玩的一种玩具。它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湾树、鱼骨木、溪河木为材料,用利刀砍削成两端成圆锥体的大小两个圆柱体,上段大下段小,两段之间为斜面。陀螺经久耐用,可供整个童年玩耍,保管的好可以用到青少年时期。它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陀螺参加者每人必备一个陀螺和一段1.5米长的大带子或苎麻绳。绳带的一端打上一个重叠结。

我们玩的科落都是自己做的。做的过程中难免失手砍伤自己的手。我记得大概十岁的时候,我不满足于哥哥送给我科落。我要自己学着做,玩自己做的玩具更带劲。于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山砍回一根直径约六七厘米的浑圆的石湾树棍。我蹲在屋前的石墩前,学着哥哥的动作用柴刀慢慢地砍削起来。砍了约摸十来分钟吧,或许是手酸眼花了,一刀砍在左手的食指上。顿时头“嗡”的一声,看到伤口鲜血直冒,我吓得嚎啕大哭。奶奶在屋里听到哭声飞奔出来,用她的大拇指和食指扣成一圈压在我的伤口上。随着我哭声的渐渐变小,伤口的血的慢慢凝固了。奶奶从一件旧衣服上剪下一小块棉布条,缠在我的食指上,再用苎麻丝在外面缠几圈,打个结就大功告成。此后几天洗脸洗澡都格外小心,不让水沾湿伤口上的布条。大概一周后吧,我偷偷解开布条,伤口愈合了,又继续肆无忌惮地做玩具、玩玩具。

打科落时,在科落中间斜面的根部开始缠绕绳带,一直顺时针紧紧地缠到上段的大圆柱体上。末端的结卡在右手无名指与小拇指之间的指缝外或将带绳的末尾缠绕在食指上。右手捏着科落使劲向右侧甩出科落。绳带的牵带力使科落高速旋转起来。

打科落的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几个人的科落打在一起,看谁的转得久,以时间长的为赢;另一种叫“尖科落”,是确定先后顺序后,后一位的用科落击打前一位的。以打准和打死为赢,没打准或没打死(对方科落还能转)为输。比转得时间长短的游戏,为了延长科落旋转的时间,打科落者会用绳带顺着旋转方向使劲抽科落下部。技术熟练的游戏者看自己的科落快要停下了,赶紧抽打科落,往往能使科落慢慢提速。而不熟练的去抽打就会适得其反。制作精良的科落,被技艺高超的游戏者一甩,一落地就在一个点上高速旋转,乍一看就像是一动不动地立在地上。数分钟后转速降低后才发现是在旋转的。

尖科落有一定危险,两个高速旋转的科落一碰撞,可能会急速弹射出去,伤及游戏者或围观者。故而,这种游戏通常要在比较开阔的地方进行,以便围观者离得更远。  

   四、占圈子

这是小学和幼儿园学生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器材只有两件:一是一根60厘米左右长的细竹竿。竹竿的末端装上用中号铁丝弯成“U”形的钩子,以套住圈子。另一件是铁圈或竹圈。铁圈来自尿桶、水桶及水缸的箍。桶或缸坏了,铁箍就成了少年儿童手中的圈子。铁圈的直径一般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竹圈来自于农家的簸箕、糠筛的外圈。筛子坏了,外圈被少儿用作玩具。竹圈一般在60厘米至70厘米之间。

占圈时,右手持竹竿,把铁钩套在圈外侧。左手扶正圈子向前适当用力推动圈子。圈子转动,人跟着走。然后人不断向前走,通过钩子给圈子一个推力,驱动圈子不停转动。用前进步伐的频率快慢,控制圈子的转速。熟练以后,还可以通过钩子和竹竿同时左右倾斜操纵圈子拐弯或掉头。欲停止则用手提起圈子或用钩子将圈子勾起即可。水泥地板和平坦光滑的地板最为适宜。门前大道及晒谷坪就成了少年儿童占圈子的乐园。

五、藏(音biang)角子(捉迷藏)

这是农家孩子最普遍、最快乐、最适合也最简便的群体游戏。乡村住房错落,能隐藏之处很多。此游戏不借助任何物资上的帮助,不受时空、季节的影响,只要三五个人就能玩起来。很能体现小朋友的智慧和体质。

藏角子首先要确定游戏的“老家”——大树、墙角、大门等。然后用“和片票(音pia)”(游戏者同时出手心或手背,相同多数者先胜出,以此类推,剩下两人用“宠四六”)和“宠四六”(猜手指:每人每次出大拇指、食指、小拇指中的一个,大拇指胜食指。食指胜小拇指,小拇指胜大拇指,两人出指相同重出)输的为看家找人者。“看老家”的孩子须闭上眼睛,开始数数,一般数到七时不管其他人藏好没有久开始四处找人。这时,其他孩子在指定范围内藏好。并趁看家人寻找的空档飞快奔向老家,手触到“老家”就安全了。在手触到老家之前被看家的手碰到算被抓住。第一个被抓住的为下一轮看老家找人者。这种个游戏一轮又一轮循环进行。往往头脑灵活,藏得巧的或跑得快的为胜利者。

六、冲关

这个游戏适宜在平整、开阔的地上开展。在平地上相距5米左右划两条线,为两边的“关口”。游戏者人数等分,分列在两条线外。每队选出一个反应快的为守关者,在“关口”前拦截对方冲关者。只要守关者的手碰到对家冲关者即算被逮住。游戏以顺利冲过对家关口多的一方为胜。

七、跳石

    该游戏适合在平整且较光滑的地上开展。游戏前先在地上划出若干方格。通常为两列6格、两列8格和三列9格。游戏者每人预备好一块瓦片或一个扁形的石子或一个碗底,然后确定先后顺序。游戏时,先把石子放在左列第一个方格里,然后把一只脚放在石子后方,抬起另一只脚。踢石子的那只脚适当用力将石子逐格往前踢。到了这列最后一格,将石子踢到右列,再逐个往前踢,直到最后一格。到了最后一格,双脚落地,捡起石子。再单脚逐格原路跳回到起点。第一轮跳成功后将石子投掷到第二格,依前法跳,直到跳完最后一格。石子压线或出线都为失败,换下一个跳。全部格子都跳成功后,站到起点,背对方格,将石子往后方的方格里抛,叫“翻土”。石子落在哪一格,该格便成你的“领土”。你下轮后将石子踢到“领土”时可双脚落地,任一只脚踢石均可。返回时,在自己领土要双脚同时落地。而别的游戏者则要将石子穿过该格到前一格,人须单脚起跳跨过别人“领土”。“翻土”时,石子落到别人“领土”或落在方格外都为无效,换下一个上。最后以占到“领土”最多者胜出。